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详情
什么时候,我们不再为反腐剧狂欢? 焦点快播

成都商报电子版   2023-02-08 10:00:24

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把这些苗头消除在萌芽?如何铲除“高启强”们壮大的土壤,如何让一个社会保持公平和正义的底线,如何从定点清除到制度化、常态化反腐……这需要更为完备的制度配套和现实努力,很难,但必须要做

《狂飙》落幕了,但由它引发的舆论涟漪,仍在持续扩散。追过剧的人意犹未尽,还没来得及追的人,正在“补课”。剧情的视频片段,也成为各类平台的流量密码,病毒式分发,让人无法拒绝。

当年《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等反腐大剧播出时,这样的热烈戏码似曾相识。人人争说反腐剧,个个叹息高启强。这里面不乏娱乐的成分,更有民情民意的曲折表达。


(资料图)

人们沉浸于剧中人物的黑白对垒、情法交织,也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乃至旁逸斜出回望自身的处境。在接连不断对剧情、人物的咀嚼、反刍中,寻求着时代风向的变迁、个体认知的水位。

一个正常的社会,公权力应该如何运行?企业怎样构建与政府的关系?小人物逆袭之路的黑与白如何界定?公众如何区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每一个问题都不简单。而视剧情为现实,或者比照现实吐槽剧情,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何有人乐此不疲对号入座?

《狂飙》大热,与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乃至洞察人性幽暗的叙述方法均有关。人们看到,在京海,以高启强为首的黑恶势力浸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警察被收买,官员成为“保护伞”,丛林法则成为基本规则。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尤其是,那个身为黑恶势力头子的高启强,看起来并非单向度的恶徒人渣,其人性有着很丰富的层次和质地,而这样的幽微,正是引发共情的重要元素……不过,更关键的,是这部剧满足了观众情绪投射的诉求,让人们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从几个细节可见一斑:该剧热播后,有人发现山东一个也叫强盛集团的企业,董事长孙红雷特意拍短视频澄清;还有人在网上晒出地图,说安徽六安的行政区划跟剧中某市一样……

为啥总有人乐此不疲、对号入座?很简单,好的戏剧,从来不是编导的“独立创作”,而是与观众一起“合作完成”的。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病菌式传播的过程。

并不是说观众分不清戏剧真实与现实真实,不过是在影视剧中寻求情感慰藉罢了。人们看到高启强,可能会想到现实中的某个黑恶势力头子;人们怒骂那些大大小小的“保护伞”,可能在现实中也听说过类似的贪腐官员。

导演、编剧徐纪周表示,高启强有多个原型人物,包括黑龙江“李氏兄弟”涉黑案,辽宁大连徐长元涉黑案,广东茂名曾仕权涉黑案。仅以徐长元涉黑案而言,其曾任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管委会原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辽宁省庄河市市长,瓦房店市市长、市委书记,金州区委书记……以官养商、以黑护商,徐氏家族的涉黑资产超百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这些涉黑案发酵期均超过20年。这意味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这些称霸一方的黑恶势力对当地民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于是,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这部分情绪,就在扫黑除恶剧中集中宣泄。

“剧本狂欢”只是一种非常态

这样的情感投射,固然有助于凝聚全社会反腐败、扫黑除恶的力量,形成一种普遍的正义诉求。但若总是让民众有挫折感、饥渴感,并在影视剧中寻求解脱,恐怕有悖于拍摄这样一部大戏的初衷。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影视剧当然有责任有使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濡染,是文化对人类心灵的洗涤和重塑。但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价值诉求主要或只能从剧本中寻找。

与高启强的下场相比,老百姓其实更关心现实场景,更关心身边的公平、正义和安全。为剧中人动气落泪,不过是临界的情绪应急。现实生活真实而坚硬,绝不是感动、哭泣、愤怒就能破解的,因而更呼吁公平与正义。

比如,你的企业如果引起坏人的注意,该怎么办?政府部门、政法机关的责任在于服务民众,如果有个别人被“高启强”拉下水,该怎么办?一个社会如果动辄有人构建一套自己的秩序,砍砍杀杀,你又该怎么办?若现实中这些难题不解决,或者解决起来有点困难,则人们还是只能去追剧,并在各种调侃中消解自己的情绪。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追剧狂欢过后,人们仍需面对坚硬的生活。这就需要更为完备的制度配套和现实努力,很难,但必须要做。

反腐该走出影视剧热了

打掉一个“高启强”并不难,他的那11项罪名,桩桩件件都是重罪,落得最后的下场,只是时间早晚的事。这一结局与观众的情绪同频,也与正义的逻辑合辙。

问题是,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把这些苗头消除在萌芽?如何铲除“高启强”们壮大的土壤,如何让一个社会保持公平和正义的底线,如何从定点清除到制度化、常态化反腐……这些都有待于接续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这些年,人们都深刻感受到反腐扫黑的轰轰烈烈,这实际上也是拍摄《狂飙》大剧的底气所在。经过多年的大力反腐、强力扫黑除恶,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正如《狂飙》创作背景所展示的,反腐扫黑,应当从狂飙式、阶段性的,进化转变为制度性、常态化的。

一再被披露出来的诸多案例表明,即便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仍有不收手的巨贪、老虎被曝出,与之伴生的,则是像“高启强”这样的黑恶分子。可见,仍有漏洞需要填补,完善优化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一者,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之前已经运行,实践也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持续优化,全面推广。比如个人事项申报制度,利用当下的大数据技术,仍有进一步深化细化的空间。只要卡住了受监督者财产这个命门,必然会给社会传递更积极的信号。

再者,强化源头治理,摸索改革创新选拔任用干部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全面推行公开招考选拔、公开推荐招聘、竞争择优上岗等措施。

此外,明确权责界限。既要明白向谁负责,也要明确政商界限。而不管是约束权力,还是理清政商关系,都需要广泛、有效的外部监督,如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惟其如此,才可能让心怀侥幸者懂得敬畏和戒惧,约束权力,而不是恣意作为,随随便便用权力换取利益。

一部大剧,再精彩总归也是虚构的,真实的生活要复杂得多。反腐扫黑也应该走出影视剧热,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化举措。这是一种濡染,也是必要过程,最终实现的,正是一个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社会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讲,《狂飙》不失为一座精彩的桥梁,搭载着人们向理想的彼岸奔去。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