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泰安里弄堂内景。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摄
在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仁寿路,一座极具老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立于街角。深度还原的石库门、开在屋顶的老虎窗、沧桑拙朴的木质楼梯……走进这条海派弄堂——泰安里,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上海。
作为全国首个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资项目、北京市西城区首批文物活化利用计划的首个中标项目,这条被胡同包围的百年老弄堂已修缮一新,于4月3日正式运营。在这里,长约70米的小道把6座小楼分成两排。傍晚时分,店铺门头灯光亮起,咖啡厅、剧本社、小酒馆点缀期间,焕然一新的泰安里再次有了烟火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城复兴新亮点
虎坊桥至天桥一带曾是民国初年香厂新市区的所在地。泰安里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仿上海里弄式格局,由两排6座带内天井的2层围楼组成。
2009年,西城区政府启动泰安里腾退;2018年完成腾退、2019年修缮竣工、2021年成为北京市级文保单位。2020年,“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发布,泰安里成为西城区首批6个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活化利用的案例之一。
“我们以‘合起来、活起来、动起来、立起来’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理念,在腾退修缮、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础上,推动文物古建焕新为与城市发展功能匹配的新型公共服务空间。”北京宣房大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运营负责人胡雪景说。
作为为泰安里植入文化内容的运营者,弄堂SPACE主理人曾雅琪告诉记者,泰安里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每年能提供220场公益活动。从今年1月底试营业开始,已接待2万多人次,在网络平台上超过90万人次打卡、关注或浏览。她坦言,选择入驻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项目本身可持续经营的能力。目前,咖啡和酒吧已经初步具备了造血能力。展览、书店则主要孵化文化内容,希望从第三年起形成独立的IP、走进更多场所,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实现自给自足,把这里做成年轻人喜欢的“大杂院”。
泰安里百年前初建时,让北京触摸到“海派”建筑;百年后重新修缮开放,则是老北京向着包容和多元发展迎接新生。
活化利用可持续
“首批确定的6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方向,重点考虑与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契合、跟所在街区的功能定位相匹配,还要考虑补齐街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来。”西城区文旅局局长靳真告诉记者,泰安里的定位是文化艺术展示和交流平台,符合天桥演艺区的整体功能。
以泰安里项目为蓝本,西城区总结出“1+1+X”的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运营模式:以西城区文旅局为文物管理主体,对运营主体进行监督;宣房大厚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完成持续运营;“X”则包括青岛出版集团、泰州文旅集团、上海浦江物业有限公司等优秀的内容合作商,参与共创合作运营。以公益性+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扩大受众面,增强空间可及性,保障活化可持续。
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联动多方主体,整合多元业态力量,融合文化、消费、科技、沉浸式体验等元素,将公益服务和文化旅游、创新科技和现代商业有机结合,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紧紧拥抱时代潮流,推动古老文物焕新为可见、可感、可分享的城市新文化空间,让周围社区“活起来”。
在实际工作中,西城区不仅形成了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还首创文物建筑信用融资,泰安里成为全国首个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资项目。2022年,西城区与北京银行前门文创支行合作打造了“文物有信用”的全新概念,为第一批泰安里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提供低息信用贷款综合授信1000万元。
今后,该支行还将推动文化金融创新,支持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确保文物活化项目扎实落地;深化互动合作机制,在打造文物活化金融服务专业机构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文物真正“活”起来
靳真说,近年来,西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出台《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为腾退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率先尝试向社会公开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以“揭榜挂帅”的招投标方式广聚社会英才,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从“闭门保文物”转向“开门用文物”,实现文物合理利用的可持续。
在以泰安里为代表的首批项目之外,西城区第二批共9处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于近日落地签约,文物活化利用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招标期间,共收到47家社会组织及机构提交的63份项目申请报告,有44家机构入围初审,最终23家单位的27个方案进入专家评审。
其中,杨椒山祠用于建设“中轴以西、古都新貌”文化艺术社区,绍兴会馆用于建设北京鲁迅博物馆绍兴会馆分馆,宜兴会馆用于建设宜兴会馆文化展示中心……每个项目都将与提升街区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紧密结合,以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
西城区区长刘东伟说,作为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占西城区面积的26%,文物建筑资源十分丰富。2016年起,该区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投入了45.27亿元,启动52处文物腾退,其中34处已完全腾退,越来越多的文物建筑从不合理利用中解放出来。
他表示,未来西城区将继续聚焦破解文物活化利用的难点问题,构建路径清晰、多方参与、运行顺畅的文物活化利用实施机制,让更多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与城市现代生活融合发展,成为新的文化地标。(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