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细数由国资委监管的98家央企总部所在地,截至去年8月,有69家位于北京,4家位于雄安新区,且陆续还将有央企总部迁至;6家位于上海,深圳、香港、武汉分别拥有3家,2家位于广州,珠海、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成都、鞍山、赣州、大连各有1家。
总体来看,伴随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版图的变迁,大部分央企总部分布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他区域根据当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布局有零星分布,呈现:雄安要“保”、上海要“控”、中西部要“驱动”、东北要“稳”的态势。
即便经历几轮央企出京潮,北京仍是央企国企总部扎堆的存在,部分央企总部和部分在京高校正陆续迁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的央企基本集中在上海,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地方国企同样发达,但并无多少央企力量。比如以科技领域来看,上海的科技力量大多集中在央企、国企部分,民营科技方面相较而言,没有特别突出的龙头企业,但有数量可观的独角兽企业。珠三角地区的央企总部分布较为均衡,几个重点城市均有分布,民营经济和央企实力同属顶尖范畴。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山东,作为国企经济大省,山东并无多少央企力量的存在。
虽然央企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提供的就业和税收也多在各分支机构所在地,但各地对直属央企总部能够迁移落户持积极态度,争当央企总部的承接地,央企总部的迁入将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当地产业的带动、产业链的重组,以及对城市经济的布局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都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业界一直有根据近年来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优化等实际情况,将部分央企总部适度迁往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地区的相关建议,尤以各经济大省、制造强市的呼声较大。从接近市场、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来看,技术集中型、传统产能集中型的央企总部搬到合适区域将是多赢局面。
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营商环境、创新基础、资本市场、国际化水平等都是有意愿承接央企总部的城市的必要条件,各个城市各具优势,也多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实现地方资源禀赋与央企产业优势的结合,促进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需要全盘考虑,“站位全局谋一域”。
“大城市”与“大企业”的双带动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有特色产业禀赋的城市开始被纳入考虑范畴。中西部地区承接更多央企总部的可能性在增加,或可以央企总部外迁的机会进一步优化调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强化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力量。
对央企总部的渴盼之外,各地对于央企下属的设计院、研究所等机构也呈争夺态势,这方面武汉的数量相对领先。